2010年12月15日下午三点📻🔷,医学部教育处组织的第二次教学沙龙活动在逸夫楼403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教学沙龙由教育处蔡景一副处长主持🫰🏻,来自校内各学院20位热心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志愿报名参加了活动🧔🏿♀️。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又被称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等,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的特点🧗。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沙龙伊始,医学教育专业研究生苗乐同学向大家介绍了隐性课程的定义,以及生理学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隐性课程及作用。隐性课程的话题很快激起了了教师们的共鸣,老师们纷纷就自己所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隐性课程的契机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开设健美课的王东宇老师说👊🏼:“健美课的课程的目标除了让学生学会跳健美操🤌🏿,锻炼身体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内涵:一是让学生感受美👱🏼♀️,二是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学生们通过形体美感悟心灵美,从追求外在美到追求内在美,从而更自信📊!”
基础学院的祝晓玲老师说🥢:“要发挥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就多花心思组织教学👙,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把学生真正吸引到课堂上来。”……
老师们认为👩🏻🦯➡️:“好的大学培养人才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开始注意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结合起来了👨🏼⚕️,现代大学里的每一位教职员工,更要意识到自己身上育人的责任🏌🏼♂️,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更要注意教学设计🫷🏿,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态度行为等产生正面影响🌑,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并评估隐形课程的效果。
除了隐性课程以外📩,教师们对当前存在的热点教学问题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学沙龙的举办,为老师们打开了一个关注教学、反思教学🍮、探索教学的窗口🧛🏽♂️。杏耀衷心希望🪫🧑🏻⚖️,医学部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关注教学的队伍中来,形成更好的教学思考和研究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